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才易於起信,知識分子尤其 如是,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以為拜佛的人自己不如努 力而終日祈求。其實,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 了這個道理,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好,社會地位多高,也會在 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這當中的道理,所以,當你帶他到了道場 的時候,不要勉強他跪,不要勉強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溝通 過。有時,我們發現東方人,身為長輩,有強烈的支配欲, 非要別人聽從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人家帶著小孩到了道場 ,他自己拜下去了,若發現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就急切 地催促他「跪下 ! 跪下 ! 」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 同時念念有詞,不知在罵人,還是罵菩薩 ?   佛菩薩當然不會計較,因為他們心中已無我相。如果用 這個樣子頂禮法師呢?有時卻會使法師起了煩惱,因為看到 那個小孩一臉的不高興,嘴裡又念念有詞,法師的心裡就難 過了。所以,不要勉強別人,佛菩薩和法師都不會在乎有沒 有人拜他。法師是佛的弟子,佛怎麼做,他就怎麼學。修行 人並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傳統已經形成,只好讓人家運 動、運動,開開智慧罷了。   一般喜歡爬山的人,不只爬小山,還要爬大山、高山, 甚至很危險的懸崖峭壁都要去爬心爬過了,他就很有成就感 ,站在山頂上,志得意滿,顧盼自豪。但是,有一座山很難 爬,天下沒有幾個人能超越它,那就是我們心裡的「我慢山 」,甚至於大修行人,也往往在此敗落,留下「千年道行一 朝喪」的遺憾。名利永遠是人心的腐蝕劑。所以,信徒的禮 拜,可以算是對修行人的考驗本別人拜他的時候,自己心裡 有沒有訌飄然的感覺?有的話,那就糟了。因此,修行就是 在「修心」。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纖,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 懺的典故呢?悟達法師當年做了國師,連皇帝都要向他頂禮 ,並特別用檀香木做了一脹高高大大的座椅供養他當皇帝率 領文武百官禮拜國師的時候,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來;心想 「哈哈 ! 皇帝都拜我,我師父都沒得過這種殊榮呢 ! 我比師 父還了不起 ! 」國師平常小考、中考都考得很好,偏偏這個 大考出了問題他平常爬山是逢山過山,什麼懸崖峭壁都經歷 過了,就是跨不過這座我慢山。護法神看到,搖頭三嘆,離 他而去。護法神一走,那個在他身邊跟了十輩子的冤鬼,終 於等到機會了,立即鑽進他的膝蓋,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 還記得吧?   在佛教裡,拜的學問是很大的 ! 拜的人要有學問,受拜 者更要有學問,希望從今以後,人家拜佛要心無掛罣礙。有 的人販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為什麼?不願意拜木頭呀 ! 佛是不需要我們拜的,佛要是需要我們拜的話,就不能稱 佛。為什麼拜佛的功德很大?因為拜佛能使身體健康,開智 慧,那是千金難買的,這不是功德無量是什麼 ?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於太執著。現在學佛了,以後 要放下執著、放棄不好的習氣。但是突然間要改也很不容易 要有技巧,必須婉轉。尤其勸說別人時,更要如此。因為一 執著,心裡就沒有光明,現在學佛販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 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轉,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之後, 接著手要提起來轉一個彎,再張開,這是象徵得到光明。在 雙掌著地時,手掌向裡邊不是黑暗的嗎?當很婉轉地張開就 得到光明了,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摩剎薩的慈悲 智慧。然後握拳,這時不叫執著,叫做把握。你「把握」了 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還要很婉轉有技巧的還諸人地 ,因為大地培育了眾生及一切生命形態。   在頂禮拜佛時,要將我們的無明煩惱等執著,很婉轉, 很善巧地放下,同時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還要回 向在大地生長的一切眾生。然後就用手指尖撐起上半身。   為什麼要向內轉?因為從心裡面向內心求,向內心去反 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捨,你便要向外宏揚。除了這 表法,它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我們手的內側有三條經絡,第 一條是肺臟跟淋巴系統,中間的一條是血管跟神經系統,第 三條是心臟系統跟小腸消化吸收系統。惟有這樣提起來轉一 個圈,才能完全發揮兩面肌肉的運動。   為什麼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課時,或參加法會誦經持咒拜 懺時,會喘氣?因為不懂技巧。無論念佛、誦經、唱讚都有 一定的技巧與方法,這些都可以讓我們訓練呼吸。「人生無 常呼吸間」「人的一生過程與呼吸有極密切的關係。譬如持 名念佛,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執持佛的名號。持名念佛法門 也有很多種方法;有一口氣念十句佛號的,因為他的橫膈膜 運動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經驗,可以一 口氣念十聲,甚至二十聲、至三十聲以上,不急不緩、不喘 。所以持名念佛法門有一口氣多念,有多口氣《換氣》多念 ,有用上氣急,也有用下氣急:不懂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地 念,因此就會喘。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沒有拜佛,就算 有拜佛,也不懂要領。如果能用正確的姿勢來拜佛,能量場 就會擴大,呼吸就會順暢,氣血就容易流通。   有一位老太太覺得佛教很好,所以希望她的女兒也能接 觸佛法,親近法師。但是因為她女兒和婆家的眷屬都是很虔 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成為障礙。她女兒十毛年來鼻子一直過 敏,屢醫不癒,現在已屆中年了,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幫她的 女兒結個善緣。但因女兒心有疑慮,自認並非佛教徒,所以 不太願意來親近法師:她也擔心法師不喜歡她,因此總不首 聽從母親的勸導。後來,我對她說:「妳不要叫她來寺院親 近法師,不要跟她講結什麼緣,做什麼功德:只要告訴她來 看醫生,這樣就好了。」   提供學習的場所是學校,用來治病的場所就是醫院,所 以道場不一定叫它道場。《金剛經》上說的:所謂佛法,即 非佛法,是名佛法。一以此類推,一所謂寺院,即非寺院, 是名寺院。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不要執著這些名稱,回去只要 告訴女兒,叫她來醫院給醫生看一看就可以了。   果然她照法師的話告訴她女兒,第二天,她女兒就來了 ,但她保持她的原則,一進門就說:「醫生你好 ! 」那倒無 妨,反正「所謂醫生,即非醫生,是名醫生。」   經過診斷之後醫生就告訴她:「妳雖然很喜歡運動,尤 其是游泳,但是,因為妳皮后不好,很乾燥,又有香港腳: 現在又有身孕,平常容易喉嚨痛,中耳炎等,所以游泳對妳 不太適合。」   既然游泳不能解決鼻子過敏的問題,可見這種間接運動 不適合。所以又告訴她:「妳不如直接地運動內臟吧 ! 尤其 她已有孕在身,有些運動容易導致流產,於是教她拜佛。但 一聽到拜佛,她就心有顧忌,說:「我們天主教沒有這樣拜 呢 ! 」我說:「妳不要想那是拜佛,只是運動。不過妳的運 動有別於妳媽媽的運動,妳拜的時候,就面向著妳的聖母瑪 莉亞五體投地好了。」   「還有當妳五體投地拜下以後,手要做翻掌、握拳後再 翻掌的動作,並且要連繽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