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
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
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
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
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自淨其意,是佛教的特色,也就是說,不得意,不失意的平常心
態。摩訶薩,是大的意思。文殊師利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曾經
教導過七尊大菩薩成佛,應該是無所不通的,不過祂以平常心對
待自己的成就,仍舊充當釋迦牟尼佛的護法,客氣,謙虛地為眾
生問法;為的是初參加集會的六道眾生,其中也許包括了聲聞、
緣覺、初地菩薩、初發心菩薩等等,他們第一次參加集會尚不知
如何發問,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替大家詢問正法,而且因為菩薩本
身通達,所提出的問題也就會特別針對大眾的需要了。
「世」是「時」的意思,由於各個星球,自轉,公轉的速度不
同,因此時間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有些星球的一
天比地球的一年還長,有些新形成的星球自轉的速度非常快,
我們這裡的一分鐘等於它的兩千天(一分鐘內自轉兩千轉)。
「國土」是指星球本身的範圍;「世界」則指的是星雲旋系;
去到忉利天宮參加隻會的諸佛、菩薩、天龍、鬼神都是各自來
自不同的星球和星雲旋系。佛經裡的每一字,每一詞,都有極
深的涵義,如果不深入經藏,透徹了解其中的意思,只是死背
書,背死書,念到這裡會覺得此文不通,畫蛇添足,大大的誤
解佛陀所說的法。
經典上記載,地球於初形成之時,是沒有生物存在的,這點和
天文學的研究發現結果很符合。地球上最初的人類,來自光音
天,他們彼此之間不以聲音溝通,而是用身上的光,從對方身
上的光的變化,就得知表達的是什麼;深海裡有一種章魚能夠
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身上的光點和光環,參觀過海洋博
物館的人應該對這種章魚留有深刻的印象;光音天的天人們身
上光的變化大概和那種章魚滿相近的吧﹖
我們的祖先既是光音天的天人,都是神通具足的,來到地球
後,因為貪吃,吃了地球上的物質,體內有了地球的物質就再
也掙脫不了地心引力,飛不回去了。留在地球上經歷不同的惡
緣,開始輪迴,產生不同的生物、身體、觀念、習慣…等等,
神通逐漸消失。修行,是要回復本來面目,回歸天人的本色,
更進而達到菩薩,佛的境界。天人剛來地球之時,原有的壽命
是八萬四千歲,食用了地球物質,再加上行惡,壽命逐漸減短,
每一百年減少一歲,直到有一天人類的壽命只剩十歲時,人們
才會又開始修行,壽命也就跟著開始增加,每一百年增加一
歲,如此累增到八萬四千歲。這麼地一減一增,稱之為「一劫」。
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當時共有多少諸佛、菩薩、天龍、
鬼神…去到忉利天宮參與盛會,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世尊,
如果我用神通力來看,一時也看不清楚,即使以千劫的時間來
計算,也數不清詳細的數目。」佛陀說:「就算我以佛眼來瞧,
所瞧見的也是無數無量,因為這些與會的菩薩、眾生,都是地
藏菩薩很多很多劫以來所結的緣,有已經度的,有即將度的,
還有未曾度的,他們源源不絕地來,所以,即使你以神通力,
也無法看清確實的數量。」
曾經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為了考驗弟子們,發生了下面一個故
事;那天,佛陀對弟子說:「我現在要到天上去說法,你們有
緣也跟著來吧!」說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
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祂要考學生,請天主配合;天主
意會了,立即變成另一尊釋迦牟尼佛,和真正的那尊,排排坐,
坐在一塊。
當佛的弟子們做完佛陀交待的事情後,也來到天上,上去一
看,全傻了眼,居然有兩位世尊並肩而坐,如果對兩位都同樣
頂禮,足見無法確認真假,沒有智慧,若是不頂禮,又極為失
禮,不知該如何是好。
說到頂禮,有些修行人見到佛菩薩都要五體投地,其實,這不
是佛教的規矩。佛教是很民主的,若是看到佛菩薩不跪拜,佛
菩薩也不會生氣;如果祂們居然會大大的不高興,即表示仍有
「我相」,也就稱不上佛菩薩了;此外,我們剛出生時,頭頂
中央都有一塊軟軟的呈現凹陷狀的部份,等到長大,頭蓋骨長
硬了,該處就密合了;不過,實際上這個部份是兩塊頭骨接合
的地方,即使接得再緊密,仍有空隙,如果意念具足,往生時,
神識得以從此處離開,比較容易往生善道,西方極樂淨土。而
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也較為方便接受佛菩薩的加持。當
然,對方若不是高僧大德,發放的不是光明雲而是烏雲的話,
也挺麻煩的。
接下去繼續說故事,話說佛陀的弟子見到兩尊釋迦牟尼佛,真
假難分,不知該如何是好,只有請師兄弟中神通數第一的目犍
連尊者以天眼來辨認,目犍連尊者連續的看了三次,慚愧的表
示,實在看不出來孰真,孰假。大家討論了半天,仍然想不出
對策,幸好這時有人想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因為有事留在
地上;目犍連尊者立即以神足通回去找尋舍利弗尊者商量。
舍利弗尊者在得知事情的經過後,不加思索的說:「世尊已成
佛,祂的戒、定、慧是無上的,沒有任何菩薩、眾生能夠超越,
三十三天天主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定力方面一定不如世尊。看
見佛弟子們的窘態,祂必然會為之動心,心動,眼睛也會跟著
動,你回去只看眼睛就能辨真假。」果然,就照如此這般的讓
佛弟子們過了關。
一般人不太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如果有須要將注意力專
注於某一件事情上時,總是不知不覺地被其他的念頭牽引走,
而且速食品吃多了,貪求快速,缺乏耐心,是沒有耐心就無法
達到目的,學習佛法更是如此;神通力固然神奇,但是智慧卻
是涵蓋一切的,從「地藏經」這段經文和上面的那個故事,都
在告訴我們智慧是超越神通力的。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法
裡,是表法智慧第一、智慧第一的大菩薩,祂的謙虛和尊師重
道,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地方。
回首頁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