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
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萬行如來。時長
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
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
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誓言,我會盡未來際,不
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
成佛道。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
劫,尚為菩薩。
地藏菩薩多生累劫以來都在行善修福,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世他
是大長者子。經典記載,如果生為大長者子,具有十種很特殊的
福報,包括他的身體健康,如果是男家,長得極威武莊嚴,而且
很有學問,很有智慧,十分得長輩的喜愛,乃至皇帝都另眼看待。
因為多生累劫修慈悲喜捨,儘管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厚條件,但是
他並不驕慢,狂妄,有一顆平等心,沒有見高即拜,見低就踩的
息氣,即使是市井小民,販夫走卒,他也樂於接觸,平等相待。
當時有一尊佛,祂的名號是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獅子是百獸
之王,威風凜凜,只要一聲獅吼,即可令百獸驚伏,佛號裡有獅
子二字,即代表佛一說話,就會使糊塗、愚癡的人恍然大悟:「奮
迅具足萬行如來」,是顯示祂修行的精進。長者子見到佛的長相
莊嚴,就請教佛,應該如何行願才得以有如此莊嚴的長相,「行
願」,是實行志願的意思。勇猛心易發,至於長遠的耐心就未必
了,我們都有這種經驗,下決心做一件事很容易,持之以恆就難
了;古人有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身邊;學佛三年,佛在西
天。」因此,「願」人人會發,能夠耐得了多久,就得看功夫。
「信、願、行」是剛入佛門,準備學佛修行的程序。相信是首要
的,不過先得弄清楚正確的觀念,才可以去相信,否則,跟著人
家人云亦云,那是迷信。比方說,接引初機時,總有人詢問:「剛
皈依學佛,到底該修哪個法門﹖研究哪一部經典﹖持什麼咒﹖稱
唸哪一尊佛號﹖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是藥師佛﹖」
現在將佛教的基本正確觀念介紹一下:
第一點,「佛」:每一個星球都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
我們這個地球的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曾坦白的說,祂不是這
個宇宙唯一的一尊佛)第五尊佛是彌勒佛,目前仍是菩薩,要等
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會降生人間成佛。尚未入佛門,或已經入錯
門的人,應該看一看「千佛洪名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排第
四, 彌勒菩薩排第五,沒有一個人是排在第四個半的位置。
第二點,「法」:研究哪一部經典,持什麼咒,稱哪一尊佛的佛
號,都不是重點。曾經有七尊佛都說過,「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這是佛教很重要的一部份,不過,並不是特色。其他宗教,乃至
社會傳統也有相同的主張。只是,「善」、「惡」的標準有些不
同。佛教的「善」,分為「有漏善」和「無漏善」兩種。
在不得以的情況下,行「有漏善」,在正常的情形下,也就是說
平日多教育大眾,使大家開智慧,這是「無漏善」;佛教最應該
做的是推廣辦教育,教大家如何得以身心安住,進而生活和樂,
這樣就沒有機會發生不得已的事情,而行「有漏善」去救急了。
行善如果無法消除眾生的貪、嗔、癡、慢、疑,反而助長的話,
那麼,行善、修行的人就會成為虎口下的羔羊。
「善」字上面的羊,下面是口,那兩撇是老虎的牙齒,羊入虎口
謂之「善」。有些西方國家推行社會福利制度,出發點極好,可
是無意中,卻變相的鼓勵人民好吃懶做,歷久成了惡習,一切仰
賴國家,國家的負擔越來越重,國力也為之衰退,在欲罷不能的
情況下,不知如何收拾殘局。政府、納稅人是羔羊,依賴社會福
利過活的懶人是老虎的口。如果行善的結果是造成自己沒完沒了
的煩惱,甚至連脫身都困難,就是「有漏善」,如前面的那個例
子。 事先能夠防患於未然,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義務責
丑。 任照顧好自己,並且教導他們方法,是「無漏善」,預防勝
寅。 於治療,平時注意身體健康,何必等到生病時才頭痛醫頭,
卯。 腳痛醫腳的大費周章﹖佛教以行「無漏善」為主,「有漏善」
辰。 只是兼差。我們沒有必要盲目的學習其他宗教的習氣,甚至
巳。 和一般社會工作者混淆不清,最後迷失了方向。
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謂之五戒,不守五戒即是造「惡」,
其實,是佛教中人,或者是非佛教中人,都應該遵守這五條戒律,
為的是保護自己,而不是保護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保護佛教團體
的利益。不遵守,固然其他眾生受害,但是,受傷害最重的是自
己。 不安善的照顧好自己,也是行惡。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特色,意思是即使學佛,
修行,行善…都非常的精進,已臻正知、正見,但千萬不要得意,
一得意就會忘形,而無功德可言。我們是佛弟子,是佛的學生;
佛所教導的,我們都歡喜奉行,和一般學生不一樣的是,學佛沒
有成績單,精進時不得意,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也不失意、氣
餒,更不退轉、放棄。經常反照、觀察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
「自淨其意」的初步修行方法。
第三點,「僧」:「僧」是身心清淨、頭腦清楚、學習「正法」
(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記錄下來的經典為標準),教導「正法」
的人;多數僧聚集在一起,謂之「僧團」;皈依「僧」,是指十
方僧,十方有正知正見的「僧」都是老師,並不是得皈依某一位
法師或團體,然後只受他的管教,也不是要受佛管、菩薩管,釋
迦牟尼佛不在乎徒弟的多少,要的是有情眾生,能夠頭腦清晰,
各自安份守己,離苦得樂。所以,皈依最重要的意思是自己管好
自己。
有許多信眾不求甚解,連正確的認知都沒有,一窩蜂的忙著度人
家皈依,好像拉會員入會似的。曾經有一位年輕記者在南洋訪問
一位法師:「現在有一些宗教(很含蓄,沒有指名佛教),嘴上
經常掛著善惡、善惡,看起來很興旺,可是拉攏信徒的方式,就
像老鼠會金字塔式入會。這作何解釋﹖」聽起來是不是很尖酸、
很刻薄﹖可是心平氣和的想一下,人家說的現象也不一定有錯,
只是我們自己看不見自己而已。所以,不要關起門,盲修瞎練、
歌功頌德、自我美化。這種井底之蛙的心態,是無法將真正的佛
法廣大弘揚的。
了解了佛教三寶真正的涵義後再去皈依,可以說是踏出了正確的
第一步。經常在皈依的儀式裡,有一階段,是要皈依者發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
上誓願成」,這四個願大得不得了,找不出更大的了,願是發了,
但是有誰是真正實行的﹖拜佛的人多,修行的人少,這是古今中
外宗教信仰者所犯的通病。因此,佛經裡說:「作何行願」,把
「行」字擺在前面,「行」為優先,「願」是「行」的依據。有
依據而不實行,豈不成了紙上談兵﹖再大的「願」也只是口號而
已。
長者子見了佛的莊嚴長相,就問佛,如何去實行(並沒有問如何
發願);佛告訴他,必須「行」很久很久,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
眾生可以分兩種,即內眾生和外眾生。一般人都誤會眾生是有形
有相,指的是別人。其實以修行來說,內眾生是重點;眾是多的
意思,從無到有謂之生,許許多多的念頭生出來,我們受苦,是
意念的行為使然,「得意」、「失意」造成「苦」、「樂」。「得
意」時,我們感到快樂,可是「不得意」,也就是「失意」時,
快樂隨之煙消雲散;沒有一個人可能每天、每時、每刻都得意,
只要「不得意」就不快樂,因此大家好像對「得意」上了癮,沒
有它就不快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快樂是苦,不是真正的
快樂,是世間對快樂所下的定義而已。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的
意念(也就是意根)修好,不讓它隨波逐流,也就是「自淨其意」,
到了某種程度,長相自然端莊,令人望之生敬了。
當年,歐洲的某個國家的皇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她是幼稚園
老師,長得美麗、清純又端莊,真像童話故事裡的白雪公主。他
們的婚禮在當時是全球的焦點,全世界的電視台都爭著實況播,
不知有多少人欽羨、讚歎。曾幾何時,他們的婚姻已經畫上了休
止符;離婚前的那段期間,那位美麗的王妃,憔悴得連容貌都改
變了,因為意念改變了,不再得意,很苦。
當長者子聽了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開釋後,他說
:「從今以後,乃至未來世,我都要無條件的度化自己的內眾
生,同時以正知正覺隨緣、隨份、隨喜的幫助其他有形的眾生,
使他們全都離苦得樂以後,我自己才成佛。」
經文裡的「廣設方便」即是隨緣、隨份、隨喜的幫助有煩惱,需
要救助的眾生。地藏菩薩於多生累劫前就已立下了志願,要眾生
得度以後,自己才成佛道;正法明如來(即觀世音菩薩)亦是放
棄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佛果位,倒駕慈航,護持法藏比丘,成就
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佛,是什麼都解脫,名利、知見…一切的一
切都能夠捨;成佛是我們的目標,不過到達目標後,並不是從此
待在那邊不動;或者是從此高高在上,一統大眾,令眾生臣服;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當下悲憫之心油然而生,祂說:「奇
怪!奇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因為妄想執著,不得
成佛。」佛陀第一個念頭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切有情眾生。「果
位」是讓初級班的修行者,了解修行的程序。高級班的學生,不
會在乎自己在那一個層次,因為凡聖一體,也就不必急於成了。
正法明如來乘願而來,地藏菩薩行願至今仍在行行行…,依然是
菩薩;佛教的精神是其他宗教所缺乏的。
回首頁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