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
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 經典裡的諄諄教誨,如果悟解了,照著去學,依著去做,受 益無窮,否則事倍功半,毫無效果。地藏菩薩的慈悲,一如 釋迦牟尼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何謂「無緣大慈」﹖ 通常我們對人好,因為對方順眼,送東西給別人,因為收禮 物的人值得我們如此相待,做得很樂意,自然,這就是緣份。 比方說,手上有一隻古董級的玉鐲,價值一百萬,眼前有女 兒和媳婦,玉鐲只有一隻,把它給誰呢﹖當然是給女兒,和 女兒有緣是自然的,至於媳婦,那是搶走兒子的人,即使有 緣也是有限的。不過修行人,有時也犯相同的毛病,因為畢 竟仍是未成佛,仍有有緣、無緣的差別,修行就是要修改這 些習性。「同體大悲」,「悲」字上面是非,下面是心,不 好的心即「悲」,貪、嗔、癡、慢、疑等心謂之非心-不好 的心;自己固然不可以有非心,同時也不讓人得寸進尺,生 起非心,此謂之「同體大悲」。往往有人誤會,佛教所說的 「忍辱」就是「懦弱」;「忍辱」並非「懦弱」,而是要堅 持原則。地藏菩薩的慈悲,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的兩個原則。所以稱得上「廣大」兩字。 「誓願故」,「誓」和「願」是有區別的;發誓,總是在無 知無明,受到壓力,受到洗腦的情況下,許下承諾。「誓」, 上面是「折」,下面是「言」,打折扣的話是「誓」,所以 發誓,要小心,不能盡信,尤其男女情人在求婚時發的誓, 久而久之都有折扣出現。「願」的左邊是原來的「原」,右 邊是頁數的「頁」。「願」的意思是,現在所實行的,所講 的,跟當初白紙里字寫下來的那一頁一樣,是「心甘情願」 的,不打折扣的。佛教皈依時,所發的是四弘「願」,而不 勉強人發誓。進入外道團體,往往必須發誓,甚至是發毒誓。 地藏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 實行當初所許下的願,多生累劫一直修行,行願,都是心甘 情願,從未改變過初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