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
未調伏者,隨業報應。

佛菩薩的教導,自己不曾用心理解、領悟,再以恆心、決心、
耐心去教化有習氣的那些眾生,他們使得自己身心不安祥,
讓別人生煩惱;這種罪、這些苦,隨業報應。罪和苦是自己
所造,無人懲罰,無人咀咒,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修行自
己好。

 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
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
遇佛授記。

這裡講到那些不肯接受勸導的眾生,還有願意接受勸導,卻
不懂得跟自己剛強的習氣協調,使得習氣積壓太久、太大,
而終於爆發,墮入惡道的眾生。他們都是身不由己,連受苦
受難時,仍然不忘享樂,這就叫惡趣。比如說,明知道自己
的喉嚨、腸胃不好,卻偏偏喜歡吃辣椒,吃完後,使原來的
不舒服、痛苦加劇。

釋迦牟尼佛告訴地藏菩薩,要祂記得在忉利天宮,佛的再三
囑咐,要他好好度化,照顧仍然墮在惡道,承受苦難的眾生,
直到彌勒菩薩降臨,成佛時為止。有些人心地很好,很為地
藏菩薩擔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如此大的願望,會令地藏菩薩很悽慘。其實,我們只要堅持
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個人的修行負責即可,時刻警惕自己
不要墮入惡道,不增加地藏菩薩的負擔。等到有一天彌勒菩
薩接過地藏菩薩的擔子,那時地藏菩薩的責任方才告一段
落,暫時去渡假;這是釋迦牟尼佛託負給地藏菩薩的重責大
任。

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
如求兔角」。金剛經裡也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如果能夠不被一切現象所迷惑,那麼學佛修行人很快都會成
佛。一個正信佛教徒,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有時甚至暫
時拋開自己是佛教徒的立場,或者是身屬某一團體,某一位
師父的徒弟的這些事實,站在超然客觀的地位,去觀察道場、
寺院、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其真正的目的何在﹖不至於被一
些成、住、壞、空的現象所牽引、所迷惑,更不會為贊成而
贊成,為反對而反對,這就是所謂的「離一切諸相」。唯有
如此才夠資格稱之為正知、正見、良知、良見。抱持著這樣
的心態去研讀佛經,才有可能體會得出,其中隱藏於文字背
後的真正含義,進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解自己或
別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如法,合不合十方三世諸佛的原本美
意。這就叫「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因為種種色彩外觀,如膚色、美醜、富貴、貧賤等等的外
相理由,而起分別之心。「金剛經」裡的「不應住色生心」,
就是這個意思。也不因為語言、文字的不同,或是人家不善
言辭,辭不達意,而心存成見。如此類推,不應住色香味觸
法而生心,應該生起的是慈悲喜捨智慧的心。

前面曾經提到過各部經典都有許多共通點,只是以不同的名
辭、不同的比喻來闡述共同的、唯一的真理;因為眾生平等,
面對不同樣根器、程度、背景、遭遇,乃至生命形態的各類
眾生,就應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啟發、教化,讓所有的眾生
都有機會體認佛法,因而不斷地提昇自己的層次,得到真正
的解脫。

如果一個學佛修行人很執著於「法」,這個法包括佛法,和
佛法裡的各個宗派、各個法門、各個師父的教法、各個道
場…,只要對其中一項有所執著,就是執著於「法」,也稱
為「住於法而行布施」。「住於法」是一般人的通病,淨土
宗執著於淨土宗,禪宗執著於禪宗,密宗執著於密宗,皈依
某個師父就執著於那個師父…。正如經典裡所說的,如人入
闇即無所見(好比一個人進入黑暗,什麼都看不到了)。我
們必須站在一個超然的、客觀的立場來看一切,才知道自己
在做什麼。布施(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之物)是件好事,
給予別人精神,物質、智慧的支持,目的是讓人受惠,實在
沒有必要固執於形式方法,法無定法,定法非法。

前幾天看了一個病人,參加法會時,人家小聲唸經,她偏要
大聲的唸,造成喉嘴沙啞,發不出聲;她來求醫,希望我能
幫助她恢復聲音,以便她再大聲唸經。這不是為難醫生嗎﹖
所以告訴她:「經典的內容,大都是菩薩問佛,佛回答。當
時在場的都懂了,我們還要唸給祂們聽,豈不是多此一舉。」
「唸經有功德啊!唸一遍有一遍功德,唸十遍有十遍功德,
所以唸越多,越大聲,越好,功德就越多。」這叫「住於法
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法師說:「妳暫時不要唸
經,看就行了。」「為什麼不可以﹖法會裡人人唸,我不唸,
怎麼可以﹖」哪部經典規定參加法會,唸經要唸出聲﹖而且
還要大聲﹖法師說:「我說的,看就好了,不要唸。」她不
出聲,嘴巴嘟得高高的,法師問她:「妳不服氣﹖是不是﹖」
「沒有。」「沒有﹖妳生氣了﹖」跟她開開玩笑,「沒有!
唸經的人不可以生氣。」誰說念經的人不可以生氣﹖問題是
要明白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為什麼,對誰可以生氣,對誰
不可以生氣,這才有智慧;學佛修行的人都不能生氣,豈不
成了受氣包了﹖

觀世音普門品說,「該人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
法」,若是該人應以鬼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鬼王身
而度。鬼王身的長相猙獰、兇悍,或許開口就是三字經,不
過,有些人不被罵三字經,還不行呢!不要以為學了佛,就
得忍辱,忍!忍!忍!忍到後來會爆炸。中醫的看法是「會
長癌症」。忍辱不是懦弱,唯有了解這個,才能夠普度眾生。
否則,很多人沒有辦法的皈依佛教。以前曾經講過一個專題,
「將軍問法」。將軍若是不懂佛法,就不敢入佛門了。以為
一入佛門,守了五戒,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其實就是因為守
五戒,所以什麼事都可以做,做的全都是利人利己,有擔當
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學佛若是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佛
法則解釋起來既不合情又不合理。不學佛還不至於那麼固
執,學了佛,把固執融合在佛法裡,好像替天行道。嚇死人!
如果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則「如人有目,日月明照」,
得以分辨色相。前面所講的故事裡的主人翁-莫肯醫生的所
做所為,就是不住於法而行布施,他並沒有和那些前輩醫師
一樣,把那些孩子的疾病當成無法可醫的病例,只略盡人事,
就草草交代了,非但不人云我云,反而是迄而不捨的達到懸
壺濟世的目的,期間所歷經的重重困難也都得以逐漸突破,
這就是「何其自性,萬法具足」(-六祖壇經)。

應如何方是正確的學佛修行呢﹖「佛」,是「覺」的意思,
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學習清楚、明白一切的事、物,得以
利己利人,就是「學佛」。親近三寶、親近善知識,提高自
己的能量場。不一定要被佛教皈依的儀式,繁瑣的法會,所
約束、捆綁。要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
語者,對佛所說的話要有信心,若是不信,為什麼要看經典﹖
連聽的必要都沒有。然後再進一步深入了解經典,開智慧,
身心得到安祥。

佛的智慧有如所有智,有盡所有智,祂會隨著不同根器的眾
生所需而說法。講經時為了要適合所有的人,讓每個人都能
聽懂,只好遷就根器淺的。利根的聽聽弦外之音,也是隨緣
受持;了解了佛所說的話,自然會有法喜充滿的感受。如果
歡喜的感受,只是因為人家說,護持三寶、誦經、持咒、念
佛號,就會有好報,會有很多功德,會開智慧,能夠往生西
方…,這樣的歡喜,只是在期待一張不知何時能夠兌現的支
票,和明白經典、經義所產生的法喜是兩碼事。

當我們了解了理論,要付諸實行,必須依環境而定,也就是
說實行時,難免遇到困難、挫折;這時要能夠保持信心,不
要頹喪,更不能退轉,繼續行菩薩道,「金剛經」說,「其
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就是這
個道理,能夠「行」到這個地步,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佛
經裡經常可見的一句話,「能依此經受、持、讀、誦」,「受」
是「正受」,當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突然悟通時的那種
歡喜,念佛經時,就應該要有那樣的歡喜,那樣的法喜充滿;
「持」是「保持」,必須時刻保持行菩薩道;如果都辦不到,
就只好死背書,背死書了。「誦」更糟,只有聲音,卻心不
在焉,人家怎麼念,就跟著念,到底在念些什麼,完全沒有
概念,更糟的是,一邊念,一邊看時間,心裡想著「股票不
知道漲了沒﹖菩薩保佑啊!」這叫「空誦但尋聲」(-六祖
壇經)。「受、持、讀、誦」,程序清楚井然,有受、有持
最重要,然後讀、誦,而我們總是顛倒過來,執著的讀、誦,
讀誦到沒有聲音,還要讀誦。佛門裡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人
很勇猛、精進的念經,念到後來,喉嚨破了,終於喉嚨發光。
就算有這樣的故事記載,有幾個人能這樣﹖比方說,有一種
藥,十個人吃了,八個人見效,可以說這種藥的治療成功率
是百分之八十嗎﹖笑死人,是迷信,是不曾學過科學統計學
的人才會這麼認為。十個人當中八個見效,如果一百個人服
用,不見得能夠治癒八十個,一千個人,則比率可能就更低
了。通常統計學比較保守,必須經過十萬人次,也就是說統
計十萬個人的臨床經驗以後,還要觀察十年,才能夠真正發
表藥的效果如何,是非常客觀、嚴謹的程序。不過,很多病
人,無法等待,也支持不了那麼久,只好先給予服用,若是
有副作用發生時,才收拾殘局。

各個宗教裡,都流傳著屬於那個宗教的奇蹟,不過那是少數
中的極少數,前面那則喉嚨發金光的故事,我們不能夠否定
它,但也不能夠全盤盲目的接受,並且當成指標。

這樣容易流於迷信,即「心住於法,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學佛主要是根據經文,佛陀講「受、持、讀、誦」,而不是
「誦、讀、持、受」,喉嚨沙啞、無聲、疼痛,「暫時」不
要讀經,而不是法師叫大家不要念經,如此誤解,若是傳了
出去,會害死人的。把「金剛經」和「地藏經」放在一塊兒,
對照、解說。「地藏經」是否佛說的,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回首頁 轉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