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
各獲果證,既至忉利。 如果要做地藏菩薩的護法或學生,就得學習「無緣大慈,同 大悲」,如果學得不像,學得不夠好,千萬不要退轉「初發 心」,更不可以打折扣,唯有如此有才能印證到佛法的奧妙。 了解「能」、「力」,體認大自然的植物、花、香,並且善 加利用,提高自己的能量場,提昇頻率,使得身體健康,心 靈安祥,從而印證清淨法身界;如此,方得不受時間和空間 的限制,發揮分身的效果,到達忉利天。 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地藏菩薩的分身、護法、學生,來到忉利天宮,見到釋迦尼佛, 他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佛,連一下都捨不得離開。這裡是表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我們修行人一致的方向,不變的 原則,是「金剛經」、「地藏經」,許許多多其他的經典,都 有異曲同工的共通點;如果不了解這點,學禪坐、念佛號、持 咒…容易產生副作用。 有一位仁兄貪涼爽,每天睡的床是木板床上面舖了一塊大塊 石,床很低矮,幾乎接近地面,地面潮溼,大理石也是冰涼 的,而睡覺時習慣側睡,這樣的睡姿,造成肩膀的熱能,往 大理石處流失,久而久之肩膀血液不流通,感覺疼痛,這叫 風溼。為了醫病,他去學氣功,(那是一種人體科學)學會 如何打坐,將注意力放在肩膀,他發現該處漸漸產生溫熱, 痠痛減輕了,很舒服,日子久了,風溼病也痊癒了,他覺得 很靈。其實說穿了,只有四個字,「意到、氣到」,注意力 集中在肩膀,是「意到」,跟著血氣也到肩膀,謂之「氣到」。 關鍵是專注、不分心、無雜念,此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有些人,生性好奇、調皮,打坐時 發現手動、肩膀動…很高興,就動得更厲害,終於動到欲罷 不能。還有一種人,一旦發現身體的某一部位發熱、跳動, 是身不由己的,駭怕的不得了,以為是傳聞中的走火入魔, 嚇的再也不敢坐下去。 肩膀疼痛的原因很多,除了風溼,還有關節炎。發炎有四種 現象,紅、腫、熱、痛,太多的血液凝聚在患處,造成血管 阻塞,髒血流不出去(動脈的壓力較大,乾淨血流入受傷的 細胞內,吸收了新陳代謝後的廢物,流到靜派,靜脈的功力 較低,髒血因此流不出去),因此腫脹,這就是發炎。如果 這種患者,也學前面患風溼的仁兄練氣功,意到、氣到,血 氣往患處去,則使該處更腫、更熱、更痛。除了以上兩種情 形外,還有一種可能,右邊的肩膀是右邊肝臟的反應區,該 處痠痛,有時是肝臟、膽結石的問題,所造成的。肝臟產生 的膽汁,起了化學變化,成為毒素,流到膽囊儲藏在那兒, 膽囊就會發炎;若是膽汁直接流到十二指腸,因而造成十二 指腸潰瘍;所以有些腸胃病,並非腸胃本身出狀況,而是肝 膽的問題,有些病人不知內情,當中醫判斷肝膽不好時,往 往會反駁:「不對,X光照出來,是十二指腸潰瘍,你的判 斷不正確。」當其時,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楚的了。 如果是因為肝膽出了問題,而造成右肩膀痠痛,把定立放在 右肩,沒有效果,首要解決的是肝臟的毛病。一個極為清淨 的人,用無為法,以觀照的方式,就會照見,肝臟有一條經 絡,通往全身,那是一個能量場;在觀照中可以直覺感應到 某處的經絡阻塞不暢通。原來過去踢足球時,曾經摔傷小腿, 小腿骨有裂痕,正好在小腿骨的中間部位,此處瘀血集結不 通,而這裡也是肝臟的反應區,因此肝臟受影響,產生有毒 素的膽汁;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將注意力定在小腿 內側的中間位置,方才正確。中醫針炙的最高要訣,必須先 掌握病痛的根源,進而順勢而走的將能量調理平衡,如此才 可以治癒疑難雜症。如果是以氣功方式自我醫療,那麼,一 旦抓到病源,就將意念定在該處,不能有妄想雜念,如何得 知自己是否有妄想雜念呢﹖ 佛教徒常有機會聚集在一起,修行打坐,眼睛半開半閉的坐 在那兒,在這種場合,總有師父或是一位執行者,手拿香板 監督著,若是有人眼睛東瞟西瞄的,足見心神不定,就會走 近他身邊,以香板輕輕拍打他的肩膀,然後一鞠躬,表示以 上的舉動不是懲罰,也不代表權威,而是在提醒;那個被拍 打的人莫名其妙,心想:「我端端正正的坐著,為什麼打我﹖」 不一會,又走過來,啪啪,又打;佛教的教育是啟發性的, 不講理由,讓人自己去領悟、反省、懺悔,如果被打了許多 次都不明白,即表示此人啟發不了,需要直話直說,才會點 明了告訴他:「打坐的時候,眼睛瞄東瞟西,由此可見,只 是外表定,內心不定。」執行人員都是同修,既無他心通, 又無天眼通,對人體的光無從檢定,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眼睛 洩露了內心的不安定。大醒在講忉利天宮神通品時,講過真 假釋迦牟尼佛的故事,最後是由眼神分辨真假。師父看徒弟, 也是看眼神。 「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如果依文解義,顯得那些地藏菩 薩的學生非常虔誠,去到忉利天宮,見到佛,目不轉睛的, 眼睛捨不得離開。諸位,不妨試試看,把頭抬高,眼睛睜大, 目光定住不得轉移,如此這般的,能夠維持多久﹖「瞻仰」 是很恭敬、虔誠、專心的意思,「如來」,以修身、修心的 角度解釋起來,是明白、清楚的意思。修行的人一定要清楚、 明白自己問題的所在;在打坐時,眼睛半開半閉(必需安祥 而柔知),配合呼吸,然後將注意力輕鬆的放在有問題的地 方;身體如是修,脾氣、觀念的修行也是如此。佛法得以治 病。更是修心、修性的良方。這是「安那般那」法門,是佛 陀所傳授的,很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輕鬆,不得有壓力,務必做到不溫不火。有人想修天 眼,把定力放在這裡,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潛意識裡有此企 圖,太用力的結果造成頭痛,像是有一把刀子或是鑽子往裡 戳似的,而且很難醫治。也有人定、定、定,定在頭頂,還 很得意的告訴別人:「好消息,我的頭頂隆起來了,有個包 耶!大概像釋迦牟尼佛的肉髻。」居然有人修到如此糊塗, 沒有智慧的盲修瞎練,遲早出問題,腦充血、中風都有可能, 「修行不修心,遲早變妖精,修心不修行,難免遭批評」, 這是一位前輩修行人所說的話,所以我們要參悟經典,善加 運用,才不至於鬧得笑話百出,最後受傷害的終歸是自己! 什麼是修行﹖修是修改,行是行為,一定要知道問題的所在, 才可以修,如果明白了,即稱如來,定力放在如來的地方, 要清淨、恭敬、虔誠,不具妄想、雜念的將定力、注意力、 念力放在那兒,具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同時摒除貪、 嘆、癡、慢、疑,盡量清淨意念,再運用佛法,運用「安那 般那」,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如來神力,體會佛法的奧妙, 身心的問題亦可迎刃而解,不至於像一般未經明師指點,瞎 練氣功的人那樣,製造出一堆困擾。 在這裡就「瞄」、「觀」、「瞪」做個簡單的分析,「瞄」 是心不在焉的,飄浮的;「觀」是安祥的、柔和的,著力而 不用勁的;「瞪」則是非常使勁用力的。「瞻仰」在這裡就 是「觀照」,「觀照」對於修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既 不可以心不在焉,也不應該瞎用蠻力,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 才叫「觀照」,也才得以自在安住。 在靜坐、誦經、持咒時,照理說,眼睛也應該安定,但眼睛 的閃爍是人類與生具來的習性,甚至在睡夢中也不例外,眼 皮雖閉著,眼球仍不停的轉動,那叫「眼快動疾」,眼睛動 得越快,腦電波也就起伏越大,這是作惡夢,或是興奮、刺 激的夢時,會有的現象。視神經直接入入大腦後再令叉出去, 眼睛和腦細胞的關係非常密切。除了眼睛,還有一處-舌頭, 沒事嘎嘎講個不停,定力想必有限;修行人平時應將舌頭頂 在門牙後面,這裡有一條神經連接嗅覺神經,直通大腦。若 是有人要減肥,平常就要經常練習將舌頭懸在口腔的中間, 使舌頭的肌肉一直保持張力,如此舌頭下的唾液分泌腺,會 分泌出消化澱粉質(如米、麵等)的口水,分解澱粉裡的醣, 一方面助消化,並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