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 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諸世眾生等,雖 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 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做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師利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說:「我在過去修行很久很久,修了 許多善根,才得以成為菩薩。」修到菩薩的境界,必須修行很多 很多劫,因為修行就像跳探戈舞步似的,進三步,退一步的;也 有差一點的,進三步,退四步,五步的…如此進進退退,浪費了 許多時間。菩薩的果位何其難得。菩薩有十個果位,初地菩薩是 歡喜地菩薩,依文解義,祂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面對各種環境、 對象,都能夠心生歡喜,以平等心看待。所謂平等心,就是沒有 分別心,諸位學佛修行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分別心是否仍然 很重﹖「我比較喜歡他」,「我特別詩厭他」,這種類似的話, 自己常說,也常有耳聞,只要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所談論的 都是一些批評指點的話題,然後到處傳播,製造是非。想要修行 成菩薩,分別心是最基本、最需要修改的地方,否則,連初地的 歡喜地菩薩都沾不到邊,其他更高境地的菩薩果位也就不必說 了!凡是有是非、煩惱、顛倒的,就稱不上菩薩。 平心而論,分別心是很難修改,看自己不順眼,看別人不順眼, 看一切的人、事、物都不稱心。彌勒菩薩有兩句話,很值得世人 參考、深思,「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 可笑之人」(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十地果位,差不多已到達佛 的程度,在候補等著成佛)。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有包容心嗎﹖ 或者,所具有的是分別心﹖「皈依」,指的是皈依十方僧眾, 有些人這麼說:「我想這個世界上,只有我的師父最高!」而事 實上,他內心想說的是:「我師父第一,可見我也不差!」所以, 師父往往會被徒弟給害死;有一句俗語-明師出高徒,師父有名 氣,徒弟也就地位高升,一位成了名的師父,想皈依門下的人可 多了!「我師父是某某人。」「喔,高啊!高啊!」「你的師父 呢﹖」「我師父是差了一點啦!」「既然這樣,趕快來拜我師父 做徒弟吧!」以上這些經常可以聽得見,不過,這不是佛教習氣, 而是江湖武林的氣息。真正的「明」師,是自己明白佛法,也使 徒眾明瞭何謂佛法,如此才教得出智慧高、品德高、謙遜虛心的 高徒。真正的高徒是不會去和人家比高低、長短、師父出不出名 之類的事,這些都是分別心在作崇。還有一種人更妙,除了地藏 菩薩,誰都不值得皈依,說穿了,是因為他所皈依的道場供拜的 是地藏菩薩。見人就說:「你業障重,應該皈依地藏菩薩,其他 經都不必念,只要好好念地藏經就行了,沒有一部經可以比得上 地藏經。」這叫法執,也是分別心。釋迦牟尼佛何曾經過:「我 講的這部經典是第一,另外一部是第二,第三,還有某部經典要 不要都無所謂,因為它排最後。」佛陀從未如此說過,不是嗎﹖ 我們可以讚歎經典,讚歎佛菩薩,可是沒有必要誇張強調任何一 部經典或任何一位佛菩薩是絕無儘有,是唯一的。有了分別心, 就不會有歡喜心,所以眾生總是在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 的果位打轉,難以登上初地菩薩的果位,請大家各自珍重! 為善不欲人知,謂之善根。通常樹木的根部都埋藏在泥土下 面,看不到的。也就是說,行善,行布施,要行無為法,做了 就算,無須讓別人知道,自己不生得意之心,時時反省懺悔不 周全、不圓滿的地方。若是捐款若干給某個道場,得意得不得 了。唯恐別人不知道,到處宣傳。這種不叫善根。捐了錢以後, 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佛菩薩的聖像上,讓別人朝拜,這也不是善 根。不過,也不反對,因為幼稚園、小學的教室牆壁上,畫滿 了各種色彩鮮艷的圖案…。而中學、大學、研究所則是乾淨的 白牆壁。以這樣的比喻,相信大家就更明白了。 為善欲人知,所修的是善果,果實長在樹上,讓別人老遠的都 看得見;(經典裡強調,修善果,是會上天的)。說到這裡, 有一件事必須提醒大家,固然說,應該修善根,默默地行無為 施,不過,有些修行人,論學問、資歷、組織能力等等的客觀 條件,堪擔當某種重責大任,在眾望所歸的情形下,就應該挺 身而出,責無旁貸地謀取大眾的福利,而不是僵化的固守為善 不欲人知的原則。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有些大樹的樹根雖 然不部份深埋土內,但接近樹桿的小部份卻是暴露在泥土外 的,以這種大樹根來打比方,一切都是隨因緣而定,有需要則 為人知曉又何妨﹖所謂「法無定法,定法非法」,在什麼情況 下﹖做什麼事﹖全靠自己拿捏了。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過去修了好久好久的善根,終於證得了 無礙智。」無論在任何時間、空間面對任何對象,其智慧都恆 久保持不變,任何事情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而卻不因此驕 傲、狂妄,這種智慧,稱為無礙智。 有人起疑問,文殊師利菩薩既然證了無礙智,因何卻無法以神 通力計算清楚與會者的數量﹖實際上,這裡是在強調神通並不 是無往不利的,前面已經提過智慧是超越神通力的,學佛最重 的是啟發「智慧」,千萬不可以迷信「神通」,不要求「神通」, 更要不得的是崇拜「神通」,執著於「神通」,切記,切記。 文殊師利菩薩繼續說:「我明白釋迦牟尼佛,您所說的話都是 實話,我們都會接受,不起懷疑。可是有些眾生,比方說小等 根器的聲聞,天龍八部,或者未來世的眾生們,他們聽了您剛 才所說的話,即使當時接受了,但過不了多久,又會產生懷疑。」 這裡後段的原文是「設使頂受,未免興謗」,「頂受」是很虔 誠的接受,「未免興謗」是說過不了多久,分別心又開始興旺 而毀謗佛法。既已信受後來又謗佛﹖看起來是否前後矛盾、顛 倒﹖其實不然,菩薩對眾生的習性的確是瞭若指掌(畢竟菩薩 也是從眾生修行證悟的),眾生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當面一 套,背後還有一套。我們自心觀照,以平常心探討自己,是否 的確具有菩薩所考慮到的劣根性﹖自相矛盾、顛倒的是眾生而 非菩薩,更不是經典,佛菩薩慈悲提醒、指點我們,我們得看 得懂才行。佛菩薩的聖像中有四面佛、十一面觀音等特殊的佛 像,都是在告訴大家,眾生就是如此,面對不同的對象,就有 不同的面孔。                

回首頁 轉下頁